6月9日,外国语学院教工支部在行政楼1508开展了“‘课程思政’党员行”主题党日活动,对英语课程思政进行了多角度的交流。兄弟学院的党员老师和同学观摩了此次活动。外国语学院教工支部书记主持本次活动。
刘晓民副院长首先向全体党员解读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号召党员深刻理解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支部半年来督促党员对“课程思政”的精神进行了初步学习,有不少党员撰写了案例和心得,刘院长鼓励了党员的学习热情,同时提出问题:作为大学英语老师,如何在英语课堂内外更好地去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何将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相融合,使英语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围绕这些问题,七位党员教师结合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做了交流发言。
张冰天副院长做了题为“中国英语与话语权”的发言,用生动鲜活的例子介绍在英语课堂中要让学生理解语言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和传播的工具,而且是政治文化斗争的有效工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是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大学外语教学部的王萍主任介绍了英语课程思政的构想和成功申报校“课程思政”项目的心得,并强调在“课程思政”项目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教书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翻译系的王胜利教授就《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课程如何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学外语教学部的谷青松副教授以“把握政治方向、激发爱国热情”为题,以口语课的自选时事新闻和评论活动为例,谈论了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因势利导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胡平博士“知行合一、正身律己”的发言从大爱无痕、尊重差异和播撒正能量三个方面展开。应用外语教学部的李映珵老师从留学生杨舒平事件谈起,指出部分当代青年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缺乏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有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并提出英语教师如果在听说读写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增加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和渗透,就可能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大学外语教学部的周轶老师通过《新视野大学英语》的三篇课文来探讨如何利用英语语篇显性或隐形地影响英语学习者,润物无声地撒播真善美的种子。
在七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后,外国语学院和数理学院联合党总支的王勤书记做了点评。每一位党员老师的发言极富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英语课程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面是有优势的,结合英语文章的故事人物来教育人感化人比板起脸来做思政工作具有更强的亲和力。英语教师如果增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在英语课堂内外加强与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影响,“课程思政”就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最后,支部书记号召党员要对“课程思政”做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和探讨,在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引领青年学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