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第三、四支部联合举行主题党日活动。本次党员活动围绕“坚定文化自信、规范学术语言”的主题,第三支部书记胡平博士做关于学术语言规范的讲座。在讲座中,胡老师结合自己严谨治学的经验,运用大量的案例,详细剖析了学术论文中常见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能解决实际问题和困惑。讲座主要围绕学术语言干净准确、逻辑清晰连贯和避免常识性错误三个要点展开。
贵在言理、准确表达
文字精雕细凿,方能传情达义。学术语言是学术思想交流与传播的载体。学术思想也好,观点也罢,必须通过准确的学术语言传达,学术语言是学术研究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讲座一开始,胡老师以朱光潜、冯友兰和柏拉图的论文节选为例,阐明三位大家的语言表述的共通点:文字干净利落,准确达义。他认为学术论文不同于散文和诗歌,论文重在言理,而散文、诗歌在于言情。学术论文要慎用形容词,切忌因词(辞)害义。
逻辑清晰、表述连贯
一篇好的论文,表述准确是基础,逻辑清晰谨慎则是关键。听上去很简单的规则,其实作者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反复推敲,才能做到。胡老师以几篇硕士论文为例,与在座党员教师共同探讨标题的构思、文章的内在逻辑的构建等问题。他认为分析常见的几种逻辑混乱的情况:前后思想矛盾;论证因果颠倒;概念外延与内涵混乱等等。关于表述的连贯性问题,胡老师认为除了逻辑断裂之外,还有常见的文法错误(包括破句)、表述不规范、指代不明等。学术论文思路需格外严谨,立论需反复推敲,字斟句酌。
避免常识性错误
胡老师说常识性错误人人都可能犯,因为在别人看来是常识的东西,自己可能非常陌生。但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要尽量少出或最好不出常识性错误。如果在自己研究领域出现常识性错误,那就是硬伤,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胡老师认为立论和结论要谨而慎之。比如一篇旨在比较《简・爱》与《呼啸山庄》中悖论艺术的博士论文,在学术史梳理部分,作者为了强调选题的重要性,断言“国内很少有学者关注小说中呈现的悖论艺术”,这便犯了常识性错误,因为国内早有相关成果。胡老师还列举了其他几个例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他认为,学术语言是人们思维的凝聚和积淀,作者只有本着“连一个标点都不能错”的负责态度才能做好学问。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结道,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如果说做“大学问”、“真学问”是志向、是追求,那么规范学术语言,就是坚守、是责任,更是大学教师做科研的基本态度。胡老师为此给两支部党员上了精彩的一课。